▲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共同主辦「巡狩四方—台灣及東南亞王爺信仰特展」,歡迎參觀。(圖/台史博提供)
記者林悅/南市報導
王爺信仰在台灣相當盛行,涵蓋的信仰區域廣闊,也因各地社會、產業經濟型態而發展出多樣的地區特色,並保存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祭祀儀禮與發展脈絡,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共同主辦「巡狩四方—台灣及東南亞王爺信仰特展」,即日起至107年6月17日間在台史博展示教育大樓一樓大廳展出。
台史博這次的特展,除了本身豐富的館藏常民信仰物件,同時展出來自蘇厝長興宮、三寮灣東隆宮、樹子脚玉勅寶安宮、南海埔境主公殿等宮廟出借的文物,配合展覽主題,也分別邀請了東港的洪全瑞、台南府城洪銘宏等2位傳統匠師製作了木造、糊紙王船,並取得馬來西亞馬六甲清華宮的授權,展出1919、1933年早期馬六甲送王舡的紀錄影像,精采可期。
館長王長華表示,信仰是常民生活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台灣早期王爺信仰根源來自漢人原鄉香火或是漂來王船,但因各地需要、生活型態而在台灣各個角落開展出不一樣的祭典形式、特色,祭典的舉行也衍生、帶動了相關民俗工藝乃至於陣頭等民俗體育的發展。目前在中國、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地都還留有迎請代天巡狩的祭儀,透過特展,除了希望觀眾從比較文化的觀點看見這樣的信仰形式在各地的展現外,也能夠透過展覽介紹,認知台灣因社會相對穩定發展,信仰與地區發展、常民生活的深刻連結,保留的祭典儀式與其背後豐富的文化脈絡與內涵,更珍愛台灣信仰文化。
展覽首先透過台史博典藏王爺神像,呈現王爺信仰多姓、多系統的複雜性,並以互動呈現民間常見王爺系統的傳說故事;緊接著展覽中也以4個單元說明各地迎請代天巡狩的祭典、儀式常見流程。在「祭祀準備與代巡神船」中,特別展出由木造王船與水手、糊紙王船與船廠神像,呈現精彩的民俗工藝之餘,同時讓觀眾認識常民對祭祀準備的謹慎與用心;「代巡信仰中的禮制實踐」進一步地透過王府的告示牌、神像與祀王器具等,說明祭典中維持神秘的王府行儀,以及傳統禮制在信仰中的實踐與傳承;「祭祀與科儀」以台史博館藏法器等,介紹民眾難以得見的道壇科儀。「遶境與送王」則以台江地區為例,介紹西港刈香中的常見陣頭及白鶴陣、水族陣等台灣少見傳統藝陣,並展示添儎物品,說明祭典尾聲的盛大送王。除了台灣本地常見信仰儀式介紹外,展覽也透過老照片與影像,介紹馬來西亞馬六甲地區、中國沿海的王爺信仰概況。
展覽尾聲,也透過地圖與影像搭配的方式,讓觀眾們瞭解台灣各地如何因應地區需要與地理、經濟、社會型態個殊性發展出特殊的祭儀與特色,並讓觀眾透過掃描QR Code連結地圖,有機會跟著地圖走訪所居地區舉辦迎請代天巡狩祭儀的廟宇,參與式地認識王爺信仰特色。
from ETtoday 新聞雲 http://ift.tt/2gZvnx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